《学会提问》阅读笔记
本书聚焦于批判性思维,它是一个工具,能助你一臂之力。
第一章 学会提出好问题
1. 激发批判思维
- 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意识,恰如其分的提出和回答问题的能力,积极主动的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2. 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不断吸收外部信息,被动的。容易对读到的一切深信不疑。
淘金式思维:积极主动,随时准备与之辩驳。
3. 批判性思维
弱势批判性思维:捍卫自己的观点,抵制和驳倒那些意见不同的观点和论述。
强势批判性思维:辩证的检查自己的初始看法,评价和修正自己的处世观点,或者为我们进一步坚定自己的看法提供坚实的基础。
4. 批判性思考的人拥有的主要价值观
自主性,一方面积极主动的形成自己的结论,一方面寻找和聆听其他观点。
好奇心,兼听博观,对遇到的一切不断提问。
谦恭有礼,躬自反省的时候能够更好的填补一小部分我们当前认识的空缺。不应该认为自己的立场就是公允,与我们相左的立场就是偏狭。
以理服人者逢之必敬,从所有想对你施加影响的人中择优汰劣。
有理有据是信心百倍,不可犹疑,但又留有余地,三思而行。
5. 理智思考与感情用事
我们的思考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思考的过程也是捍卫的过程
一旦思考,就是要让我们的思想更加有深度、更加明确。对自己的论证驾轻就熟,要耐心倾听那些与我们意见相左的人的论证。
6. 让对话一直进行下去
将批判性的论证视为一种机制,这种机制能帮我们对当前的结论进行巩固和充实、删繁就简。
当进行批判性思考时,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好学上进。存在分歧时:①阐明你对别人言论的理解 ②问一下有没有证据能让他改变他的观点 ③尽量找到支撑自己结论的最佳证据 ④问一下别人为什么他认为你的证据显得不堪一击 ⑤尽量弥合分歧,找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新结论 ⑥以共同的价值观为基础,找出对话中产生分歧的原点 ⑦好奇心再强,一旦讨论升温,就要不断提醒自己是来虚心学习的 ⑧确保自己的表情和肢体动作都表现出谦恭的样子。
7. 避免一厢情愿和似是而非
一厢情愿的思维之所以常常挥之不去,是因为我们否认一切的思维方式常常出现,在不知不觉中和事实作斗争,在冷冰冰的事实之外尽力强化升平世界的幻想。
当人们无法去理解或改变自己的境遇时,人大多都喜欢依赖奇迹作为因果解释来理解这些事物。
第二章 论题和结论
1.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论题:引发讨论的问题或争议
描述性论题:有关世界的过去、现在或未来是什么样的问题。(“是什么”问题)
规定性论题:有关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应不应该”问题)
结论:希望读者/听者接受的信息。
结论是初步推断出来的,需要其他观点来进行支撑。理解结论的本质属性是通往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必要步骤。
2. 怎么确定
批判性思维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无法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写作之前尽量将论题的范围缩小。
引导读者得出你的结论,结论和理由应该一目了然。
第三章 理由的各种技巧
1. 理由
用来支撑或证明结论的看法、证据、隐喻、类比和其他陈述,即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个结论的解释说明或逻辑依据。
找到支撑结论的理由是批判性思维必不可少的一步。要关注推理过程,保持开房的心态和好奇心,过程中也应该审视自己的观点。
理由 + 结论 = 论证。
2. 让人相信你的观点
一个论证有一个结论以及支撑这一结论的各种理由组成。
评价一个论证时,首先假设这个论证时最无懈可击的,理由很充分,然后再着手进行评价,仔细考虑原作者的分析推理过程。
3. 理由与结论
理由是结论的模具。
理由和结论要一目了然,在比较复杂的论证中,要将理由和结论分开,建立自己的组织方式,使它们自成一套逻辑系统。
现有理由再有结论,结论站不站得住脚主要取决于理由的扎实与否。随着充分思考各种支撑理由及其内在含义,我们将逐步得出最为稳妥和扎实的结论。
4. 怎么做一个很好的论证
探究可能存在的种种理由,使之前的研究跟上形势和潮流。
在特定的句子中尽量使用指示词和短语来帮助读者找到理由,或使用提纲/梗概达到类似的效果。
第四章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1. 关键词
准确辨认关键词或短语的确切含义是决定你是否同意别人观点的必要步骤。
多义词:
让迅捷有效的交流变的困难,避免在论证中出现意思表达不明确的情况。
我们在读书或者听讲的时候,一定要强迫自己去寻找那些意思不明确的词或短语,否则会抓不住要领。
找准关键词:
寻找关键词时牢记它们的目的,只寻找影响你接受结论的词。
一个词或短语越抽象越模糊,人们越有可能对其做出多重解读。
2. 歧义
将这个词的不同含义替换到推理论证的结构中,看看改变这个词的意思是否会对理由支撑结论的效度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不要求作者将歧义解释清楚就贸然接受了结论,那这样根本没理解同意或者接受的是什么。
依靠上下文语境理解真实含义。
感情色彩的词语:词语模棱两可,并且暗含有影响力的感情联想。
3. 如何处理
作为读者,有责任提出各种问题来消除歧义。作为作者,有责任回答你对可能存在歧义的各种关心。
写作时不要理所当然的认为一个词的定义众所周知,结合对心目中读者的特点的想象,来确定哪些歧义需要进一步阐释清除。
一旦判断自己的论证里有个词意思不明确,就一定要解释清楚,确保读者和你对面的是同样的结论和理由。
第五章 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1. 假设
假设有这些特征:①隐藏或没有明说出来的 ②作者认为是理所应当的 ③对判断其结论有较大影响 ④可能有一定的欺骗性。
所谓假设就是一个看法,通常没有明说出来,而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并且用来证明其表面的推理论证。
先检查理由,然后检查结论,寻找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2. 价值观假设
一般说的价值观是一种想当然的看法,认为某些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中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
价值观假设在幕后遥控指导这推理论证过程,价值观本身并不能成为理解的有力向导,它是对所持的特定价值观的相对认同的程度。
找到价值观假设:
从特定的论争中找到价值观冲突。
找出作者的背景、这类人最希望保护的是什么权益,就可以很快发现他的价值倾向。
注意作者用来证实结论的各种理由,判断哪些价值取向会导致作者认为这些理由比其他理由更可取。
利用反串,采取相反的立场,看看哪些价值观对这一相反立场显得非常重要。
使用价值观假设
一个价值观的选取需要一定的正当理由,正如任何一个结论都需要理由一样,这样所有人才能研究其推理过程。
3. 描述性假设
描述性假设就是对这个世界过去、现在或未来是什么样的想法。它对比价值观假设区别在后者是关于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那些想法。
找到描述性假设:
将自己置于作者或演说者的立场,发现他的背景。
将自己置于反对的立场,这样更容易识别论证外在结构中隐含的那些假设。
4. 怎样写假设
避免浪费时间分析一个不言自明的描述性假设。
写作时,尽最大努力揭示那些引导你的思绪的假设,给那些试着接受你的交流着一个公平的机会,来全面理解你的推理论证。和他们分享一下为什么你确信不疑这些假设就是正确的。
第六章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1. 谬误
- 谬误,推理中的欺骗手段,用来说服你采纳其结论。
2. 常见的谬误
提供的推理需要明显的错误或者让人不能接受的假设才能成立,使得推理和结论显得毫无关系。
把那些明明和结论无关的信息弄的好像是和结论有关,由此一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看似为结论找证据,而证据算数的前提则取决于结论本身已经成立。
找到谬误最好的策略是着重强调自己提问自己的这套办法。
3. 警惕谬误
警惕分散注意力的干扰
有时一个结论会证明自己,只不过措辞有所改变,这样的论证其实是在回避问题,而不是在回答问题,这也叫做循环论证谬误。
第七章 证据的效力如何: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和专家意见
1. 事实断言
事实断言可以是结论、理由或者假设,这些都是持论者希望我们把它们当做“事实”来接受。
一个断言到底是观点还是事实,其间最大的区别就是有多少相关证据。支撑一个看法的证据越多,这个看法的“事实性”也就越高。
事实断言的可靠程度越高,这一交流的说服力也就越强。
2. 证据
在规定性论证中,需要有证据来证实属于事实断言的那些理由;在描述性论证中,需要有证据来直接证实一个描述性的结论。
证据类型:①直觉 ②个人经历 ③典型案例 ④当事人证词 ⑤权威或专家意见 ⑥个人观察 ⑦研究报告 ⑧类比
都有合理的理由犹豫要不要接受基于这样的证据得出的结论,知道了他们存在的一些问题让人游乐防护盾来抵御一下伪造的推理。
结论或理由的争议性性越大,需要花在提供证据上的时间就应该越多。
第八章 证据的效力如何:个人观察、研究报告和类比
1. 可靠性
个人观察并不像特定的镜子,不能提供给人“纯粹”的观察,我们所“见”的东西也都是经过一系列的价值观、偏见、态度和期望值过滤后剩下来的东西。我们见到和听到的东西都是我们愿意听到和见到的东西。
研究报告如果进行得比较理想的话,是我们获得证据的一个最好的来源,因为科学研究强调可验证性、可控性和精确性。
2. 研究结果到底有多大的可信度:
研究质量有高有低,就算在科学刊物上发表文章并不能确保这项研究没有重大缺陷。
研究成果常常会相互矛盾。
研究结果充其量只能支撑结论不能证明结论。
研究结果本身也受研究人员的期望值、态度、价值观和需求的影响。
研究结果可能到了作者或者演说者手里就被外区或者简化研究结论。
研究“事实”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发生改变
3. 类比
- 关注:①两个作比较的事物相同和相异的方式 ②相似点和不同点之间的关联
第九章 有没有替代原因
1. 替代原因
替代原因是指一个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释,可以说明为什么特定的结果会发生。
当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作者或演说者使用证据来证实关于某件事的起因的一个断言的时候,就需要去寻找一些替代的原因。
2. 找到替代原因
- ①其他方法解读证据 ②别的可能引发这个行动或者导致这些发现 ③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哪些东西会成为重要的原因 ④如果这些解释是不正确的,还有什么别的解释可以说得通。
第十章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统计数据可能而且经常骗人,它们并不必然就证明表面上想要证明的一切。
不明来历的和带有偏见的数据。
不能表明真实情况的平均值。
利用数据将结论改头换面包装成另一个结论。
数据的信息是否有缺失,例如只展示比例不展示数量。
数据的表述方式不同,效果不同。
第十一章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接受之前先多问一些问题。
考虑负面效果。
自行判断什么样的省略信息是最重要的。
和不同价值取向和世界观的人交谈,问问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才会接受你的结论。
第十二章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必须要确定最终采纳的结论是最合乎情理的,和价值取向最吻合一致的。
在查看几个存在多种潜在结论的论证之前,先确保自己已经体会到对大多数重要的争论而言,出现大量的结论是理所当然的。
不要急于去看结论,尝试从多种理由中推断出尽可能多的结论。
已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可能结论。